许政〔2023〕 3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许昌市“十四五”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3年10月23日
许昌市“十四五”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开展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依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河南省“十四五”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规划》以及《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市委、市政府对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部署,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回顾了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就以及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形势,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点任务、招商引资方式、重点招商区域、承接平台建设以及保障措施。本规划为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战略指导。
一、发展基础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对外开放战略和工作部署,着力加强顶层规划、培育平台载体、完善支持政策、健全工作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新成就,对全市经济增长、财税增收、扩大就业和人民生活改善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为“十四五”时期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奠定良好基础。
--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市级层面出台了《许昌市定向驻点招商工作方案》《许昌市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服务实施方案》《许昌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方案(2022版)》,对“许昌市双招双引热力图”中“招商引资”模块进行优化整合,并新增“招才引智”模块,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有序进行。
--招引承接规模稳步扩大。“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到位省外资金2502亿元,新设外资企业54家,实际吸收外资38.5亿美元,创造性开展对德合作,累计签约项目132个、落地65个。2020年全市新设外资企业16家,同比增长23.1%;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45亿美元,同比增长6.7%;全年新增省外资金项目271个,合同利用省外资金1202.1亿元,实际到位省外资金546.2亿元,同比增长3.35%;全年境外投资备案新企业2家,实际对外投资1920万美元。
--平台载体能级日益提升。2018年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获得工信部批准,我市成为全国第八个也是全省首个获批的省辖市。2020年河南许昌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获批,是河南省第四个保税物流中心,也是我市首个大型对外开放平台和窗口。2020年许昌市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成功获批,是河南省第一个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也是发制品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试点。
--招引活动全面有序开展。“十三五”期间,我市先后开展了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产业转移招商活动,“许商回归工程”座谈会等专题招商活动,三国文化旅游周、花博会等本土节会特色招商活动,并先后组织17次、150多家企业赴德国进行经贸交流。中德合作已成为我市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亮丽名片,我市成为全省首个对德合作签约项目数量破百的城市。
--产业集群效应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市重点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提升,节能环保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电力装备成长为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再生金属及制品、食品及冷链2个超500亿级产业集群,发制品、煤化工、超硬材料及制品、纺织服装、医药、钧陶瓷6个超百亿级产业集群。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黄河鲲鹏、北邮国家重点实验室许昌基地、平煤隆基高效单晶硅生产基地等重大新兴产业基地落户我市。
回顾“十三五”,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新旧动能转换较慢。我市经济对传统产业较为依赖,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不高,转型发展路径尚未取得关键性突破。二是创新能力支撑不足。缺乏具有自主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欠缺应对要素和市场变化冲击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三是人才聚集不明显。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力度不够、吸引力不强。四是营商环境待优化。个别地区仍存在承诺事项兑现不及时、服务意识欠缺等情况。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期间,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展机遇。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大势所趋,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为多边合作带来新契机;科技与产业的双重变革持续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加快发展,为我市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从国内看,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扩大内需、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韧性强劲。从河南省看,作为中部人口大省,全省在交通区位、人力资源、市场空间、综合配套等招商引资要素上优势明显,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落实全省“三个一批”重点项目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实施,为河南省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带来重大机遇。从我市看,郑许一体化深入推进有利于我市在要素集聚和功能承载增强上持续发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我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关键环节培育和布局;我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人才、技术、产业等方面具备良好基础,区位交通、城乡面貌、生态环境优势更加凸显,有利于我市在新一轮产业、科技、区域竞争中弯道超车,实现重点领域的“并跑”甚至“领跑”。
面临挑战。从国际看,全球经济日益复杂,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蔓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从国内看,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需求收缩方面,国内出口订单优势减弱,基建投资增速低迷,消费恢复较慢;供给冲击方面,贸易保护与能源价格上涨影响企业盈利能力;预期转弱方面,企业主体扩大再生产和招工意愿下降。从河南省看,创新支撑能力不足,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占比较低;投资结构不优,工业投资领域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土地、资源等要素供求关系趋紧,成本持续攀升。从我市看,现有产业竞争力不足,产业链条短、集聚度低;部分头部企业经营效益欠佳,市场活力不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环节附加值低,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
综合来看,“十四五”期间,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共存。我市需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积极面对新发展阶段的要求,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谱写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篇章。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锚定“两个确保”目标,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按照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许昌市第八次党代会和全市项目建设暨招商引资大会安排,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协同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高地、对德合作先行的内陆开放高地、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引领高地、魅力彰显的中原文化高地。立足我市重点产业、锁定重点区域、紧盯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强化平台载体支撑,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为“五个强市”建设提供动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党政引领,统筹兼顾。坚持党的领导,各部门联动,把统筹协调作为引领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的内在要求,做好全方位要素保障和服务。
--做大总量,效益优先。既要突出规模总量,又要注重效益质量,守住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底线,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追求高质量招商和经济发展。
--招大引强,扶小众创。着力招大引强,紧盯“三类500强”以及大型央企、国企等战略投资者,鼓励育新扶小,吸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资引智,并重并举。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既要突出招项目引资金,又要积极招人才引技术,集聚创新要素,提升我市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注重生态,绿色发展。贯彻“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坚持绿色招商,树立底线思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建立绿色经济发展体系。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总量再上新台阶,质量效益再上新水平,载体平台能级实现新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显著增强。
--规模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市实际吸收境外资金和实际到位省外资金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2025年实际到位省外资金超过634亿元。
--质量效益再上新水平。全市招商引资企业增加值、税收贡献和就业带动效应显著提升。着力引进优质项目和龙头企业,重点对接“三类500强”、央企和国企二三级子公司、行业领军企业,重点培育50家科技“雏鹰”企业和一批“瞪羚”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提升投资额在10亿元、20亿元、5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占比。
--载体平台能级实现新提升。加快推动许昌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公用型保税仓库发展,加强中德(许昌)国际合作产业园、德仕堡生活广场等商业区域建设,积极申建许昌综合保税区、中国(河南)自贸区许昌开放创新联动区,大力发挥许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申报与主体功能相匹配的省级开发区,支持现有的省级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开发区。
--产业集群化发展成效显著。聚焦产业链招引区域,瞄准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围绕十大产业集群,16大产业链,引进一批优质项目和龙头企业,发挥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对全市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到2025年,培育形成智能电力装备、再生金属2个两千亿级,硅碳新材料1个千亿级,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制品、食品、超硬材料5个500亿级,人工智能、电梯2个200亿级十大产业集群,力争创建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批省内领先、全国知名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四)空间布局
--推进各县(市、区)产业协同发展。依托自身优势产业和资源情况,借力中原城市群效应,采取差异化的招商引资策略,实现产业互补和有序转移。其中,魏都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文旅产业,建安区重点发展发制品、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长葛市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再生金属及制品、超硬材料、卫浴洁具、食品,鄢陵县重点发展花木、生态旅游、纺织及卫生材料,禹州市重点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医药健康。
--构建九大开发区错位发展格局。依托各开发区产业规划与定位,整合各要素资源,将我市九大开发区打造成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基地。其中,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招引和承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许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招引和承接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食品,禹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招引和承接装备制造、医药健康、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长葛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招引和承接装备制造、超硬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再生金属及制品、生物医药,鄢陵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重点招引和承接装备制造、现代家居、卫生材料,襄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重点招引和承接煤化工、硅碳新材料、装备制造、光伏新能源,许昌魏都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重点招引和承接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许昌建安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重点招引和承接装备制造、发制品、电子信息,许昌现代服务业开发区重点招引和承接中介服务。
--推进中德(许昌)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以“一园六区”为示范引领,以禹州市、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魏都区、建安区产业集聚区作为联动支撑,有序推进中德(许昌)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深入推进对德产业合作,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积极拓展贸易新业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我市制造业提质升级。补齐公共配套设施,强化区域资源环境承载保障能力,依托中德(许昌)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促进产城融合,积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关系。
三、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招引承接
(一)提质发展传统产业
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趋势,推动我市装备制造、食品、发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与前沿技术衔接融合,聚焦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活动,加快产业链条延链补链强链,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传统装备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食品向绿色化转型发展,发制品向高端化、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升重点产业链规模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坚持“项目为王”鲜明导向,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围绕新型材料、再生金属、节能环保、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6大产业集群,找准招商切入点,加快招引相关产业链龙头企业,着力推进重大引领性、标志性项目落地,增强新兴产业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
(三)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把握全球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趋势,探索未来产业的发展路径,积极招引处在科技前沿、引领未来产业的项目。围绕氢能、储能、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具有创新力的企业,力争在关键领域抢占发展先机。
(四)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
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产业整体竞争力为导向,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品质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加快引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重点产业企业。生活性服务业领域,依托我市旅游、文化、商贸等资源,加快引进文化旅游、健康服务、现代商贸、家政服务等优势产业企业,大力吸引外资企业投资文旅、康养等领域,培育发展产业引领性强、综合服务功能突出的企业,打造我市高品质、高端化、高效型的现代服务业生态。
(五)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
以农业提质增效为导向,以精深加工为重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绿色化发展、品牌化营销。聚焦各县(市、区)特色资源优势,推动长葛市重点发展优质粮食、种业、蜂产品加工业,鄢陵县重点发展优质花木,禹州市重点发展中药材,襄城县重点发展大豆、红薯、烟叶等。围绕以上重点区域,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农业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农业,加强对德现代农业领域合作,全力支持农业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吸引外商投资现代农业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特色农业、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支持国内外农业技术领先企业和机构与我市开展合作,促进我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牢牢把握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的建设机遇,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智慧化,培育计算产业生态,大力引进研发平台和数字人才,打造自主可控品牌效应。培育引进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和研发机构,推动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二期)、许昌边缘云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全方位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重点引进5G、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北斗导航、遥感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加快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我市在数字河南建设中走在前列。
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一)实行产业链定向招商
聚焦先进装备、新型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现代食品、现代轻纺等重点产业,加强产业链分析,编制重点领域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围绕产业链重点发展方向,进行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上下游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结构。全面推行重点产业链“群链长制”和“盟会长制”,组建市场化招商团队,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建立和完善重大招商引资企业库、项目库,瞄准央企和国企二三级子公司、上市企业、行业头部企业和细分领域领军企业等进行精准招商,充分发挥我市产业优势,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等重要功能性机构。
(二)深入推进资本招商
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加快完善基金政策,积极接洽私募股权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银行、保险机构以及社会资本,牵头建立“引导性股权投资+社会投资+天使投资+投资基金+基金管理”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以尊重市场规则和产业发展规律为前提,以资本纽带、股权纽带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做好优质项目对接,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我市新兴产业及优势特色产业领域。
(三)加快“飞地”招商
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化我市与欧洲、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外地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地区招商合作,支持各县(市、区)与市外合作共建“飞地经济”园区,构建重点产业招商项目跨区域流动和利益共享机制,引导市外优势产业园、高新区、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在我市建设共管园、园中园,鼓励我市与发达地区共建异地孵化器、异地产业园区,吸引重点产业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项目落地,采取“总部+基地”、异地生产、异地科技孵化转化等方式,发展“飞地”经济。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园区共建、风险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飞地”经济合作新模式。
(四)加强驻外联络处招商
依托产业链招商引资重点区域,锁定产业链核心环节聚集区,依托我市各驻外地联络处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重点区域,深挖目标区域企业和项目资源,重点做好寻找目标企业、确定企业投资意向、说服企业投资考察等工作,实时了解企业投资动态。利用各种展会、商会、洽谈会等活动,收集各地重点招商信息,跟踪选择企业与项目,实现不同区域招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提高招商的效率与质量。
(五)实施政策导向型招商
围绕用地保障、厂房优惠、固投补贴、税收优惠、财政扶持、金融扶持、人才供应等方面,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专项优惠政策,用精准政策招商引商。
(六)鼓励全球招商
积极加强与国外知名企业、机构的合作,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完善相关政策和服务,拓展外资项目、信息源渠道,聚焦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瞄准全球高端资源和优质项目进行精准招商。
(七)采用大数据招商
依靠大数据技术和云平台,从产业链、招商评级、区域分布、行业门类等多维度数据了解市场需求和投资机会,谋划建设“数字招商一体化”信息综合云平台,汇聚我市资源禀赋、最新招商引资政策、规划布局、服务平台、园区载体、生产要素等信息,以及重点产业发展规划、骨干企业、产业链等产业全景,实现资源要素“一网通览”和重点产业“精准画像”,打造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投资环境展示平台、客商投资信息平台、项目对接撮合平台、投资管理服务平台,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八)开展文化招商
依托我市三国曹魏文化、钧瓷文化、中华药都、发制品之都、花木之都等本土特色优势,倾力打造三国文化旅游周、钧瓷文化节、中医药交易会、发制品跨境电商大会、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等特色节会招商活动载体,挖掘文化名片潜在商机,制定可执行的特色文化招商政策,加强市场营销力度,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借助AR、VR、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加速我市特色文化的开发和招商,着力吸引国内外地区企业到我市投资建设。整合资源,统筹谋划,大力引进文旅文创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服务商,创新产品设计、服务和IP打造,促进文旅文创与招商合力发展。
五、面向重点区域承接产业转移
(一)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1.对接国家联动机制。对接国家“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持地方招商引资”联动机制,深化与国际组织、境外投资促进机构、境内各级外商投资促进机构会商合作,搭建精准对接的投资促进交流平台。落实国家和河南省扩大开放和吸引外资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引导外资投向我市重点发展的先进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服务业等领域,促进引资、引技与引智相结合,全面提升我市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2.构建全球招商网络。加快在欧美、日韩、港澳台等地招商引资,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经贸机构和重点企业的联系,定期开展投资促进专题活动。聘请全球知名投资促进机构、重点商协会等为招商顾问,为我市量身定制招引方案,精准对接重点企业。
3.拓展外资来源地。充分把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等国际合作的发展机遇,结合我市重点产业链,加强外资招引力度。充分利用郑州市在“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定位,依托长葛市大周镇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拓展我市与欧洲企业的合作领域;依托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深化中德合作,在中部地区率先探索产业创新国际合作模式;依托我市装备制造业基础,利用中欧班列通道优势,开展与欧洲、中东、中亚、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
4.开展重大经贸活动。依托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活动,加大我市利用各种展会平台开展招商引资的力度。多形式高水平办好三国文化旅游周、花博会、中医药交易会等本土节会特色招商活动,打造开放招商强市名片。继续办好我市企业赴德、日、韩、港澳台地区的经贸交流活动,并积极拓展与其他国家的线上线下交流活动。
5.打造高端国际合作产业园。依托我市产业发展和要素配套优势,借助各类功能载体平台,加强与德国、日韩等国家的投资合作,建立国际产业发展联动机制,创建具有发展潜力、科技创新能力强、主体功能突出的国际合作高端产业园,吸引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落户。
(二)强化境内区域合作
1.深化全国区域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合作,积极承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产业转移,合作共建优势互补、协同配套、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集群;创新与京津冀地区的战略合作,积极承接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对接,积极承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积极融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链、供应链,聚焦关键环节,紧盯龙头企业及核心配套企业,提升招商引资实效,打造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
2.强化省内区域产业联动。围绕全省重点产业布局,实施区域联动招商工程,联动省内相关地市开展产业链联合招商,促进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落户我市及联动地区,形成省内产业聚集、协同发展的格局。重大项目招引推进要省市联动、协会联动、投资机构联动,形成招商合力。加快推进郑汴许协同发展,积极联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开双创走廊,主动融入中原城市群“一核四轴四区”的网络化空间战略格局,加快引进科技研发、先进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等产业。
六、构建高质量招引承接平台载体
提升我市招引平台能级,升级主要载体承接功能,强化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为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核心支撑。
(一)提升开放平台能级
1.打造高能级创新开放平台。整合资源、交通、生产力等要素,积极申建许昌建安综合保税区,打造融合海关综合服务、物流分拨中心、保税加工中心、研发设计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等设施为一体的对外开放平台。高质量建设国家级许昌高新区,主动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谋划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许昌“智慧岛”建设,引进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创新策源在外、生产应用在许”的模式。
2.加快申建中国(河南)自贸区许昌开放创新联动区。强化许昌开放创新联动区与河南自贸区联动发展,复制推广河南自贸区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与开放、综合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通过密切合作积极承接自贸区产业转移,引进新材料、先进装备、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产业优质项目落户我市,打造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发展格局,为我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更大空间。
3.强化中德(许昌)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持续增强对德合作交流频次和力度,实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招商、高水平发展,打造中德地方经贸合作新高地、对德先进制造承载集聚区。
4.高标准建设中国(许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发挥政府推动与引领作用,加强跨境电商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在跨境电商信息服务平台上的投入,积极复制推广其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形成的成熟经验做法。持续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保税物流中心等新业态融合发展,培育规模结构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跨境电商产业集群。
(二)升级开发区主载体功能
围绕我市九大开发区(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许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许昌现代服务业开发区、许昌魏都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许昌建安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禹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葛经济技术开发区、鄢陵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襄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建设发展,着力提升开发区承载能力,创新开发区发展模式,促进产城融合,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实现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三)强化“双创”示范基地引领作用
以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引领,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鼓励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共同布局构建“研发-试验-成果转化-功能服务”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双创”基地。
(四)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以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共性需求为导向,链接产业、政府和各种社会服务资源,积极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包括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投资融资、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公共服务。